
文章發(fā)出之后,許多朋友在后臺留言,表示深有共鳴。同時,也有幾位朋友提出了這樣的問題:
是不是獲取信息和資訊時,都要以“有沒有用”為標準?那如果暫時對自己的工作、生活沒有實質幫助的,是不是就應該放棄?這樣會不會過于“實用主義”?
其實這樣說,是有點理解偏差了。
我在那篇文章里強調(diào)的,不是“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用”,而是“以我為主”。

什么是以我為主呢?簡單來說,可以分成下面三類:
我感興趣的,愿意去深入了解的;
恰好可以解決某個問題或疑惑的;
對實際生活和工作有幫助的。
這里面,最重要的,其實是第一點。
只有你真正感興趣,愿意去深入了解、分析、思考的東西,才是真正有價值的。
進一步說,也只有你真正感興趣的東西,你才愿意去打開、閱讀。否則,如果只是覺得“將來可能有用”的話,它的下場很可能就是,躺在你的收藏列表里積灰,永遠被你遺忘。
生命如此短暫,我們的時間精力也是極其有限的,為什么不用在更加重要、更加有價值的事物上面?

那么,如何才能做到,對獲取和收藏的信息進行高效地利用,避免信息的冗余和過載?
最簡單的方式,就是堅持“日事日清”:
每天收集、獲取到的內(nèi)容,爭取在當天之內(nèi)將它們消化利用完畢,盡量不要延誤。一延誤,就很容易造成冗余。
當然,實際應用中,很多人做不到“每天”。那可以自己調(diào)整一下時間范圍,像我自己,就是以每周為一個周期。每周都會定期撥出一段時間用來檢視:
- 這周獲取了什么樣的信息?如何將他們變成自己的知識?
- 這周有些什么新的點子和創(chuàng)意?它們可以如何運用?
- 這周獲得了什么新的渠道?它們能提供什么樣的內(nèi)容?可以在什么場合下使用?
- 這些有些什么新的短期目標?它們可以如何安排和規(guī)劃?
- ……
具體來說,我會采取如下的方法:
一、將信息的收集和吸收分開
大多數(shù)信息過載以及時間的濫用,都來自于一種情況:就是你在獲取信息的時候,無休止地點著“下一篇”、“下一條”,迷失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為編織的信息網(wǎng)絡之中。
因此,將信息的收集和吸收分開,可以有效避免這種情況。
一方面,這會迫使你對信息進行審視、觀察,只有保證感興趣、有價值的信息,才會進行收集。
另一方面,通過每周的定期檢視和吸收,又會反作用于信息的收集——如果你覺得這周的信息太多了,沒法有效利用,那下一周開始,是不是就可以稍微節(jié)制一下?
二、精簡自己的信息渠道
對于我來說,無論是下APP、關注公眾號,或者收藏新網(wǎng)站,都會設定一個期限:
如果在期限之內(nèi),我仍然覺得這個渠道不能給予我足夠的價值,那我就會把它清掉,不再占用自己的認知資源。
我有一個習慣,當新關注了一個公眾號,會置頂一段時間:如果在這段時間內(nèi),它推送的文章都很難引起我的興趣,那我就會取關,反之則取消置頂,將它留下來。
借由這個過程,讓自己關注的渠道“流動”起來,對它們進行觀察、管理、篩選,只留下自己真正感興趣的。
這樣,可以迫使自己將注意力集中在真正有用的渠道上面,減少注意力的分散。
三、建立自己的信息收集流程
簡而言之,就是使用合適的工具,建立一套流程,讓自己在看到有價值的信息時,可以及時、高效地將其收集起來,再統(tǒng)一進行消化吸收。
談一談第三點吧。
我主要關注兩類信息的收集。
一是自己想到的點子、創(chuàng)意、想法,以及想去的地方、想做的事、想體驗的活動,諸如此類。
二是從外界獲取的信息。比如公眾號的文章,新聞客戶端的內(nèi)容,書上和雜志讀到的片段。
前者的話,我習慣使用印象筆記。
很多人會將印象筆記用來做文摘,收集文章,但這樣其實會導致它變得臃腫。對我來說,用印象筆記來收集碎片化的文字、照片、錄音,是比較便捷和高效的用法。而且同步也很方便。
如果你的內(nèi)容以純文字為主,也可以試試Simplenote,有段時間使用率非常高。無縫同步,支持Markdown,缺點是無法保存圖片。
后者的話,我之前用過一系列“稍后閱讀”APP,比如Instapaper、Pocket,以及前段時間特別火的Raindrop.io。
大抵就是這樣:
對于碎片時間想到的內(nèi)容,用印象筆記做記錄;
對于手機和電腦瀏覽時看到的優(yōu)質內(nèi)容,收藏起來;
然后,到每周的檢視時間,再用Onenote做整理和內(nèi)化。
這也一來,就可以保證對所有獲取到的信息,都能進行有效的利用。